美食优选/ course

36年老味道!长葛这碗“牛肉拉面”鲜!香!筋!
详细内容:

20年前,长葛人杨建青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童年,放弃市区经营十余年的老店,回老家开新店。10年前,又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,关掉生意正红火的店,回到市区从头再来。


图片


36年来,杨建青靠着一碗拉面,成家立业,买房、买车,养大一双儿女……



一句玩笑话,帮兄弟俩定下了店名



“俺家孩子多,我上边还有三个哥哥,小时候因为家里穷,没少饿肚子。”今年58岁的杨建青,说起创业历程语气中充满感慨,“为了改善家庭条件,俺三哥俺俩专门跑出去学了门手艺,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。”


1984年,17岁的杨建青和三哥杨廷建到郑州寻求生计。因为年纪太小,兄弟二人在找工作的路上处处碰壁,最终在花园路上的杨记清芳拉面老店里找到一份后厨帮工的活儿。


“说起来也是巧,老板一听俺俩也姓杨,就乐呵呵的把我俩留下了,还开玩笑说,以后回老家开店也可以叫杨记拉面。”老板可能也没想到,就是因为这句玩笑话,兄弟俩回长葛之后,真就开了家“杨记拉面”。


帮工期间,兄弟俩从开始的刷盘子、刷碗、削皮、洗菜,到后来学习采购、炒菜、熬汤、拉面,四年时间,俩人把饭店后厨的工作全学熟了。


1988年,回到长葛的兄弟俩在建设路租了间门面房开饭店,店名就叫杨记拉面。


“只要肯吃苦,日子就会越来越好。那个店开了11年,俺兄弟俩也先后结婚、生子,家里的条件比以前强多了。”杨建青说,“后来俺俩把店挪到了益民街与文化路交叉口。”



为了陪家人,放弃市区经营十余年的老店,回老家开新店



2004年春节,杨建青回老家过年。和朋友吃饭的过程中,他14岁的儿子杨恒道过来倒茶,朋友客套了一句,“小杨已经这么大了,一晃眼长成大小伙儿了。”


抬头看了眼儿子,杨建青也愣了一下。


“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去买菜,晚上忙到十来点回到租住的房子倒头就睡,一年到头在家也待不了几天,偶尔孩子去市区玩,我也顾不上陪他。”杨建青说,“那一刻感觉挺惭愧的,因为自己小时候家里穷,就想让孩子能过得好一点儿,整天在外边挣钱,反倒缺席了孩子的成长。”


平日里,家里就只有杨建青的妻子独自照顾14岁的儿子和3岁的女儿,儿子正在上初中,因为迷恋网络游戏,学习成绩逐渐下滑。


那个春节休息的几天时间,杨建青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,益民街的店已经步入正轨了,就交给三哥杨廷建继续经营,而他自己,要回老家再开一个店,守着老婆孩子。


“挣的钱再多,孩子培养不好,到头来还是一场空。”杨建青说。


图片


过完年,杨建青在彭花路上接了个店面,又开了一家拉面馆。新店附近有几家生产卫生陶瓷的企业,客流量有保障。


“在这儿打工的很多都是外地来的,人家就是一门心思挣钱,饭菜最主要得经济实惠、量大管饱。”杨建青说,“为了满足工人需求,我把店里的拉面碗和菜盘全都换成了大号的,偶尔有饭量特别大的顾客,一碗吃完不够,那就给他再下点儿面,保证让人吃饱。”


曾也是为了生计背井离乡、吃过苦的老实人,杨建青的真诚很快吸引了大批食客。



为方便孙辈上学,关掉生意红火的新店回到市区从头再来



转眼又是十年,杨建青的拉面馆生意越来越红火,儿子杨恒道也结婚生子,开始在拉面馆后厨学习。


图片


“我计划把咱的店还搬回市区去。”一天晚上收工回家后,杨建青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家人。


“现在这生意不是挺好的,搬来搬去把生意折腾坏了咋办?”听完杨建青的话,妻子第一个站出来反对。


“这几年手里也攒了点儿钱,咱去市里买个房子,租个门面房,到时候咱全家一起搬过去。”杨建青说,“主要是孙子孙女眼瞅着要上学了,搬去市里上学更方便,咱家的未来还是要靠他们。”


听完杨建青的解释,家人再没有反对的意见。


2014年,杨建青在给儿子买了套房子,然后在八七路租了间门面房,新店正式开业。



“就是喜欢这个味道,隔个几天不吃就想得慌”



每天早上七点半,杨建青就会把早上采购的新鲜牛肉、牛棒骨投入锅里,加入十几种香料,开始熬制高汤。


“汤是拉面的灵魂,把汤熬好,拉面就成功了一多半。”杨建青说。


熬汤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三次撇沫,初沸时撇血沫、中火时捞油沫、文火前滤骨渣。


“小碗儿,面拉得细一点儿,煮得狠一点儿。”上午十一点半,家住一瓷家属院的李建国准时走进店里。


杨建青转身走进后厨,将醒好的面团摔打成圆柱,手掌压着面柱在案板滚动。双手捏住两端快速抻拉,在面团将断未断时对折缠绕,像编麻花辫般重复6-8次。


“拉面的面条富有弹性与韧性,口感爽滑且嚼劲十足。”杨建青介绍,“这背后离不开制作过程中反复的揉面与拉面工序,通过一次次的揉拉,赋予面条恰到好处的劲道。”


图片


李建国是店里的忠实顾客,每周都要来吃几碗拉面。上了年纪后,李建国的饭量不如以前,一小碗拉面总会剩下点儿面,但是每次他都会把拉面汤喝完。


“就是喜欢这个味道,隔个几天不吃就想得慌。”李建国说,“最早这个店还在建设路的时候,下了班我就经常去吃,这么多年过去了,还是吃不够。”


发布时间:2025-03-30  阅读:200 次  【打印此页】